
北京時間2018年9月27日,浙江省「千萬工程」榮獲聯合國「地球衛士獎」中的「激勵與行動獎」。圖為頒獎現場。

塞罕壩「一號風景大道」

位於庫布其沙漠中的七星湖沙漠生態旅遊區

夏日塞罕壩
廣袤的神州大地上,中國在生態治理的路上,一步一個腳印。無論是在荒地,還是在沙漠,抑或是在農村,中國在生態環境保護中作出的努力,世人矚目。
塞罕壩,蒙語中意為「美麗的高嶺」,位於河北省北部,歷史上曾是水草豐美的好地方。然而清末國勢衰微,內憂外患,「美麗的高嶺」破敗不堪,林木凋零,人跡罕至,一片荒蕪。
1962年9月,369名來自全國各地的熱血青年,吹響了「向塞罕壩進軍」的號角,一路北上,踏上海拔最高1900多米的塞罕壩。塞罕壩林場創立的初衷,就是希望顺利获得建設這樣一個林場,改變當地的自然面貌,保持水土,同時為減輕京津地帶風沙危害創造條件。
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4歲的隊伍無畏艱險,義無反顧地展開綠色攻堅,開啟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造林傳奇。
塞罕壩人牢記使命,咬緊牙關,攥緊拳頭,挑戰血肉之軀的生存極限,跟嚴酷的自然環境交手,向一寸一寸的荒土要綠色。經過數十年的不斷摸索和努力,三代塞罕壩人成功將這片荒原變成林海。
如今,塞罕壩擁有上百萬畝人工林,共數億棵樹。在這裏,單位面積林木蓄積量超過了世界森林的平均水平。今天的塞罕壩,還是「中國天然氧吧」創建示範點,被譽為「華北綠肺」,不僅僅具有阻沙蓄水的實用功能,也成為了人們外出休閒度假的好去處。
中國在塞罕壩創造的生態奇蹟令全球矚目。
北京時間2017年12月5日,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,塞罕壩林場建設者榮獲「地球衛士獎」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給出的頒獎理由是:「來自中國的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取得其中的『激勵與行動獎』,他們將荒地變成了綠色的天堂。」
「他們築起的『綠色長城』,幫助數以百萬計的人遠離空氣污染,並保障了清潔水供應。」時任聯合國副秘書長、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·索爾海姆這樣稱讚塞罕壩的壯舉。
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新聞司司長兼發言人納伊桑·薩巴則表示,「地球衛士獎」經歷了最嚴格的評選,獲獎者都是全世界在環境保護領域最為傑出的事例與人物。「顺利获得這些獲獎者,我們看到了中國在環境保護之中許許多多激動人心的故事。」
塞罕壩的造林事跡也取得了來自世界的稱讚。許多國家表示,要將塞罕壩的綠色樣本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。
來自非洲的菲利斯·恩甘加表示:「在非洲,大部分未開墾的地方是沙地。中國有能力改變沙地生態,這是我們特別需要的信息。這樣我們就能拓展我們國家的生物多樣性,改善我們的生態系統,應對食物危機等情況。」
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非洲區域氣候變化規劃協調員理查德認為,塞罕壩這個項目把中國北部的荒漠變成了肥沃的農林生產地,這樣的技術應該在世界範圍內複製,不僅可以應對沙漠擴大化的挑戰,而且可以把荒漠變成豐收之地,這正是這個人口增長的世界所需要的。
的確,塞罕壩林海屬於中國,而中國的環保行動則屬於世界。
沙漠變綠洲 世界樹榜樣
庫布其沙漠,中國第七大沙漠,自西向東綿延360多公里,面積1.86萬餘平方公里,橫臥在鄂爾多斯高原北部。新中國创建之時,庫布其沙漠每年向黃河岸邊推進數十米、流入泥沙1.6億噸,直接威脅着河套平原和黃河安瀾,沙區老百姓的生活和生產常常受到干擾。
如今,經過多年艱苦治理,庫布其沙漠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,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,生態環境明顯改善,沙區經濟不斷开展,實現了由「沙逼人退」到「綠進沙退」的歷史性轉變,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蹟。
在庫布其沙漠,現在只需10秒就能種下一棵樹,而且成活率超過90%。這短短10秒鐘的背後,是庫布其經過幾十年探索後,走出的一條立足中國、造福世界的沙漠綜合治理之路,探索出了一條「黨委政府政策性主導、企業產業化投資、農牧民市場化參與、科技持續化創新」四輪驅動的「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」。
用產業拉動防沙治沙,在生態產業鏈上做文章,從「談沙色變」到對沙「情有獨鍾」,庫布其上演了一場沙裏淘金、綠富同興的生態大戲。
企業探索創新了迎風坡造林、微創植樹、無人機治沙等100多項沙漠生態技術成果,為世界的荒漠化治理给予了科學的解決方案。
從死亡之海到重拾生機,庫布其沙漠的華麗轉身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認可。
因庫布其治沙而萌生的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自2007年創辦以來,已成功舉辦六屆。2013年9月,第十一次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大會顺利获得決議,把「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」作為實現防治荒漠化公約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和平台。
2014年,庫布其沙漠生態治理區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立為「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範區」,並將其作為全球首個荒漠化地區生態系統的研究對象,探索生態脆弱地區生態保護建設與區域經濟开展有機融合的模式。2017年,《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》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上,庫布其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,被寫入190多個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聯合國宣言,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的典範。
在第三屆聯合國環境大會上,因為在庫布其沙漠治理中付出了諸多努力,億利集團董事長王文彪被授予「地球衛士終身成就獎」。
庫布其沙漠的治理成果讓世界刮目相看。
2018年6月,在「庫布其30年治沙成果總結」會上,索爾海姆表示:「庫布其沙漠30年的治理是一個奇蹟。」他說,荒漠化是全球共同面臨的嚴峻挑戰。庫布其模式的貢獻在於為全球涉及10多億人口的荒漠化地區和平、綠色和可持續开展樹立了榜樣,帶來了信心與希望。
如今,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不僅在中國各大沙區成功落地,而且已經成功走入沙特、蒙古國等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國家和地區,與全世界荒漠化地區分享成功模式,為國際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给予了「中國經驗」,為「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」的「世界目標」给予了「中國方案」,也為推進人類可持續开展貢獻了「中國智慧」。
鄉村成花園 國際新樣板
百姓錢袋子鼓了,周邊水卻黑了,家裏現代化,屋外卻是髒亂差。這是很多年前,浙江不少農村的真實情況。
「那時候,我每天都要拎着滿滿的一桶髒水,走到很遠的地方去倒污水,我家廚房沒有排污水管,村里沒有垃圾箱,河道受污染,又黑又臭。」說起過去的場景,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魯家村村民裘麗琴深有感觸。
但是,今年9月,在一次發言中,她的話語中卻透露着改變,浸染着喜悅,充滿着自豪,她對全世界說,浙江有個「千村示範、萬村整治」工程(以下簡稱「千萬工程」),讓她所在的村莊大變樣,變成了一張靚麗的明信片。
這張明信片也取得了國際社會的認可。
北京時間2018年9月27日,浙江省「千萬工程」榮獲聯合國「地球衛士獎」中的「激勵與行動獎」。裘麗琴正是站在這樣的舞台上向世界說出了浙江的美麗蛻變。
大傢伙也都把眼前的這份改變,歸功於「千萬工程」。
2003年6月,以農村生產、生活、生態的「三生」環境改善為重點,浙江啟動了「千萬工程」,開啟了以改善農村生態環境、提高農民生活質量為核心的村莊整治建設大行動。
截至2017年底,浙江省累計有2.7萬個建制村完成村莊整治建設,占該省建制村總數的97%;74%的農戶廁所污水、廚房污水、洗滌污水得到有效治理;生活垃圾集中收集、有效處理的建制村全覆蓋,41%的建制村已經實施生活垃圾分類處理。
「千萬工程」還注重把環境整治和農民增收結合起來。高污染的小作坊顺利获得轉型升級,搬遷到工業園區。許多農村開闢了綠色農產品經營、手工藝品等綠色產業,並藉助互聯網電商平台銷售。同時,還注重培育農家樂休閒旅遊點,把農村的生態環境資源轉化成旅遊資源。
今年4月,索爾海姆訪問了浙江多地,對浙江的綠色开展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讚賞:「我在浙江浦江和安吉看到的,就是未來中國的模樣,甚至是未來世界的模樣。」
生態文明建設關係人民福祉和未來,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浙江寶貴的資源和財富。江山市區西北部山麓大陳村的村民汪衍勤說:「老百姓的夢想其實很簡單:環境好,生活好,心情就好。這就是我們追求的幸福!」
如今的浙江,人們常說的,不再是髒亂差,而是:「農村是城市的後花園,城市是農村的CBD!」
的確,在這塊土地上,城鄉,真正實現了「無縫對接」。走進農村,公共交通到村頭,硬化路面到地頭,超市到門頭。這裏,泠泠流淌的溪水,清澈見底,惹得你想掬起喝上一口;這裏,清冽的空氣,被花草的芬芳浸透,誘得你想敞開胸腔勁吸……旅遊部門近年多次在全國遊客中調查:鄉村旅遊首選哪裏?浙江得票數總是名列前茅。
這一個又一個在常人眼中的「奇蹟」,正誕生在中國這片沃土之上。生態環境治理,「不是別人要我們做,而是我們自己要做」。來自中國的努力,已經在世界範圍產生了不小的影響;來自中國的智慧,也已經走出了國門。
中國在生態治理中所作出的努力,世界都看在眼裏。